• <track id="0aiby"><code id="0aiby"><dd id="0aiby"></dd></code></track>

    <ins id="0aiby"></ins>

    當前位置: 主頁 > 國內 >

    下一個有煙火氣、有朋友的“朋友圈”在哪兒?

    時間:2018-09-20來源:互聯網 作者:編輯 點擊:
    標題這個問題,直接借用自一位朋友在群里的獨白。這句話在無人發言的清晨發出,沒有前言,也沒有后語。沒人回復它,就像大家都沒看到一樣,不久之后別人用其他的鏈接開啟了新

    標題這個問題,直接借用自一位朋友在群里的獨白。這句話在無人發言的清晨發出,沒有前言,也沒有后語。沒人回復它,就像大家都沒看到一樣,不久之后別人用其他的鏈接開啟了新的話題。

    大家對微信朋友圈的愛恨交加已經持續了很久。這里有的人不分場合地炫耀或是當成了工作櫥窗,另一些人小心翼翼通過分組保持著多重人格。我則屬于那種基本不看朋友圈的類型,卻也沒膽量直接關閉這個功能。

    微信“好友”并不是真的好友,“朋友圈”也不是真的朋友圈。是否有一個微信之外的選擇能幫助我們在網上和我們選出的“真正的”朋友持續聯系,而不受到更復雜人際關系的干擾?

    答案是:有過。一款曾經被視為 Facebook 強力挑戰者,并輾轉堅持了 8 年的社交網絡產品 Path ,宣布即將在今年底完全停運。審視 Path 的一生,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都會有所啟迪。

    它生來就是為了一個真正的“朋友圈”

    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著名的“鄧巴數字”定律(Rule Of 150),該定律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活動推斷出,人類智力所允許擁有的穩定好友數上限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2%93%E5%B7%B4%E6%95%B0 )

    在 Facebook 上你可以把海量用戶加為朋友,而 Path 則故意限制了你的朋友數量。在 Path 首次推出時,它限制你只能加 50 個朋友,后來這一限制遵循“鄧巴數字”,增加至 150 。

    在 2012 年的西南偏南(SXSW)大會上,Path 首席執行官 Dave Morin 表示:

    “我們希望你跟合適的 150 人保持聯系。在你注冊 Path 后,它會使用你現有的社交圖譜的信息,試圖突出那些你最有可能與之共享個人資料的朋友。這也意味著你不能隨心所欲地添加朋友。一旦朋友人數達到了極限,你就必須刪除一些人才能添加其他人?!氵x擇共享信息的150人不會一直保持不變。它跟現實生活很像,一些朋友可能會斷絕交往,而新朋友也會進入你的社交圈?!?/p>

    Path 引人注意的原因有很多,而它的創始人本身就是其中一個閃光點。Path 由前 Facebook 產品經理 Dave Morin 和前 Napster 二人組 Dustin Mierau、Shawn Fanning 創立。作為最了解 Facebook 優勢和弱點的人之一,Morin 要把 Path 帶往與 Facebook 相反的方向,這也讓人們期待它成為 Facebook 最強大的對手,重演一場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一樣造就雙巨頭的行業對決。

    據此前媒體報道,Morin 最初設定好友上限為 50 人后,一直在探索一個合適的好友數量,當他看到鄧巴數字的論文后,他還打電話給鄧巴本人以確認研究細節。

    Path 默認的“朋友”概念比鄧巴所講的“朋友”概念還要私密和窄小得多,它的產品設計讓用戶分享自己是“睡著”還是“醒了”,并在 2010 年代的初期,在移動互聯網的最萌芽狀態,就率先和 Nike 等運動廠商合作以獲取和分享用戶的身體節律、運動記錄。在當時,這些狀態的意義并非停留在簡單的敘述本身,而是宣告了一種一絲不掛般的坦誠,這樣跟“朋友”分享自己是要冒風險的。

    與此同時,一個不得不說的要點是,Path 的用戶體驗也遙遙領先和超前于它所處的時代,它甚至引領了眾多后來者,以至影響到操作系統級別的設計規范。它制作了包括下拉刷新、滾動條、對話框、卡片等控件的自定義樣式,有細膩可觸的轉場動畫,有一套不同于操作系統,但又包羅萬有的設計語言。

    這一切讓 Path 看起來就像是來自未來的一款產品,它在用戶體驗上如此極致的追求,也是為社交網絡的最終目標服務——因為分享自己私密的內心始終有風險,有阻力,所以要把這個分享環境打扮的像一個真正的家,在里面安住的小小心靈才不會慌張。

    它紅得讓人嫉妒,死得無聲無息

    Path 在創辦最初的幾年一直保持著非常高的融資記錄,和包括谷歌在內的多家巨頭對其收購的興趣,在鼎盛時期,該服務擁有大約 1500 萬用戶,曾經以 5 億美元的估值募資。谷歌只用了幾個月時間考察,就開出 1 億美元的價格企圖買下它??偠灾?,Path 從硅谷頂級風投 Index、凱鵬華盈和 Redpoint 等投資者處一共募集了 5500 萬美元。

    原因有很多,包括聯合創始人的豪華背景,清晰的產品目標和嚴格的質量把控,瞄準 Facebook 的競爭定位等等。但是越是這樣,創始人們越不著急,Path 發布 2.0 版本用了一年多來打磨,期間只是象征性發布了幾個圖片濾鏡而已。

    這樣類型的產品,要么會真的有朝一日羽化登仙,紅得發紫,要么會一路下行,泯然眾人??萍紭I界前面的例子沒幾個,可后一種卻數不過來,包括被雅虎收購的一堆 Web 2.0 創業者以及雅虎本身,還有 Digg,StumbleUpon 之流。

    曾經能挑戰 Google、Facebook、微軟等地位的獨角獸和準獨角獸們數不勝數。它們最終死去的時候,對它們懵然不知的“互聯網原住民”們如果聽說過它們鼎盛時期的融資和估值數字,恐怕會驚訝的跳起來。

    很遺憾,Path 也淪為后一種,它此后再沒有回到過曾創造過的巔峰。

    締造 Path 的靈魂人物 Morin 是從 Facebook 產品經理的位置上出走的,他比同時代的人更多地使用 Facebook,也更早地體會到如今困擾所有人的信息過載和社交疲勞問題。他對問題的感受是如此的迫切,以至于他的老東家不可能幫他解決煩惱,也許只有帶著這種原始沖動的人才真正適合創業。

    但在 2010 年代頭幾年,社交網絡對大多數用戶還處于“剛剛好”甚至“還不夠大”的階段,Path 要解決的是一個并不迫切和嚴重的問題。當時 Facebook 只是在電腦網絡上有優勢,它本身和 Instagram、WhatsApp 還沒有在手機上肆虐開來。想想看,當時人們還在對“開心農場”這類的游戲興奮不已;至于引發扎克伯格去國會作證的干預選舉之類的大問題,就更是還不存在。

    所以 Morin 的痛苦并不能讓大多數社交網絡用戶感同身受,直到好幾年后,此時 Path 已經氣若游絲。

    現在,Facebook 充斥著各種第三方應用自動生成和同步的“生日快樂”祝福,游戲邀請鏈接和并不在平臺上互動而產生的消息,就算你在 Facebook 的狀態下留言,本人也不一定看得到。這還不算被各國政府痛批的“假新聞”什么的。Path 當初的設計也允許用戶將選定的部分 Path 狀態同步到 Facebook,以滿足他們有時需要同時對親友和外人“廣播”的偶然需求。

    即便 Facebook 充斥著“僵尸”、機器人和面對用戶平均年齡加速老化的狀況,人們依舊寄希望于 Facebook 自己解決問題;而就算這些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大家也就忍了。也沒幾個人會真的 #deletefacebook ,這成本高得讓人不敢想象。

    意圖挑戰和解決問題的 Path ,直到最終死去的時候,也都沒有太多不滿 Facebook 的人知曉它的存在。

    它死于用戶的誘惑和背叛

    人們太懶惰了,他們嘴上抱怨著,但始終不愿意真心做出犧牲和改變;人們又太貪心了,而且是反復無常的,他們不想停留在他們曾親口說出的需求那里,不想被曾經的需求所限,還想著要更多。

    很多人都記得亨利·福特發明汽車之前所做的“用戶調研”:他問人們需要怎樣的交通工具,很多人都說想要一匹跑的更快的馬。那么,如果你真的造出了跑得更快的馬,又會怎么樣呢?用戶大概會進一步被框定在“馬”這個概念中,不斷跟你抱怨它跑得還是不夠快,上下馬太麻煩,而且還創造了更多的馬糞。

    就算用戶曾表現出信誓旦旦的承諾,最好也不要完全聽從他們。你在產品中如實設定了他們想要的規矩,他們反而會感到非常的不舒服和不耐煩,甚至會因此遷怒于你產品沒做好。

    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中,老校長鄧布利多為獲得道具,必須飲下毒藥。在喝藥之前,他叮囑隨行的哈利作為協助,說他可能會變得極度痛苦,甚至出言反悔,以至于無法繼續喝下這個藥,但是哈利的唯一職責就是要督促他把藥喝干。這時的哈利,也跟日本武士切腹自殺時候的“介錯人”職責相似。

    一個想要用規則來約束用戶行為,確保他們遵守最初設計目標的產品,就好像是哈利這樣的“介錯人”,他們逼著用戶做用戶本來承諾會遵守的約定,有如逼迫他喝下毒藥一般。然而軟件產品,特別是社交網絡并沒有如小說和武士道那么大的強制力。

    大多數時候,用戶自愿用一個“非主流”社交軟件的本來目的,是獲得身心的愉悅和放松,但是堅守規則的“死板”和隨時轉換原則的“跪舔”似乎兩者都不太合適,其中的平衡相當難以把握。要想獲取既能堅持原則不動搖,又能創造價值和營收的用戶,恐怕只能像當今的“知識付費”一樣,鼓勵學員們如朝圣一般打卡,但 Path 肯定也不想收獲這樣的用戶。

    在 Path 的實踐中,他們篩走了原本不滿 Facebook 而出逃的用戶中的絕大部分,只剩下那些嚴格自律,對好友有潔癖,且愿意承擔隨時刪除好友關系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極少一部分用戶。結果,Path 根本無法達到原先設定的用戶數和盈利目標,這也引發了公司自身對于發展路徑的不確定。

    在很多年都沒有獲得起色,盈利無望的情況下,Path 推出了 Path Talk,允許商戶運行“公眾號”推廣商業信息,然后又嘗試過“漂流瓶”一類的功能,最終它完全取消了 150 人好友上限這個最為標志性的特征。Path 對過去原則的背棄標志著公司整體的迷茫和沒有方向,但是這既沒有幫助它挽回頹勢,更違背了它存在的初心,在趕走老用戶的同時,又不能拉來新用戶。

    2015 年,最主要的創始人 Morin 離開 Path,然后公司被韓國最大的社交網絡 Kakao Talk 的母公司收購。Kakao 收購它主要是看重它還殘存優勢的印度尼西亞,它在那里還有 400 萬用戶;但 Path 不論怎樣掙扎都沒法進一步繼續發展,它只能被放棄掉。

    就像其它一些陸續被放棄的,或是救不活的產品——QQ 寵物、人人網什么的——Path 也曾給充分使用它的人帶來過美好的回憶,承載了其中的真情實感??紤]到它產品設計的本意就是小范圍分享最私密的一部分心情,它的忠實用戶聽說停運消息之后所受到的打擊也會更沉重。

    但這沒有什么太大幫助。一個人人平等如烏托邦的小圈子,可能會給身處其中的人帶來短暫美好的幻想,但是當幻想的泡沫破裂之后,這些“最忠實的用戶”本應挽狂瀾于既倒,趕緊進去撐起來一點活躍度或者用別的怎樣的方法(給開發商捐款?),但這對他們要求太高了。他們更多的是樂見其成,并不打算出手相救,如果離開了,就不會再有半點牽掛。

    Path 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所有開發者:不要太把用戶自己說出來的需求當回事。

    你到底想怎樣?

    說到這里,你覺得我們的 Facebook ——也就是微信朋友圈——還有得救嗎?下一個有煙火氣、有朋友的“朋友圈”到底在哪兒?

    看起來你似乎需要的是一個把好友人數限定在鄧巴數字以內的軟件,好讓自己的朋友圈看起來不那么擁擠;或者看起來你要的是一個上了鎖的日記本,就像微信小號或者分組可見一樣。

    ——對啊,其實為什么你不是真的用微信小號或者分組可見來實現呢?這都是軟件自帶的功能。

    所以和看起來不同,你需要的實際上遠遠不止是縮減好友數這么簡單,還包括在臨時有需要的場合,及時的加上一些好友,但是又在不需要的時候屏蔽,但又還得隨時保持能解封的權利。你做的幾乎每一個動作都渴望能后悔,能撤回,你體驗了簡單的分組規則或者不分組的生活幾天之后,馬上就會新發明出另一套復雜的分組制度。

    你一定看過所謂“一個女生宿舍 6 個人建立了 5 個微信群”這樣的報道,這完美的說明了為什么軟件原本預想的功能,和最終用戶的活學活用之間,可能會有天壤之別。

    沒有人能真的滿足你,這個最終用戶,這個魔鬼般的“產品經理”的飄忽不定,出爾反爾的需求。微信、QQ 空間、Facebook 們能做的,也就是把盡可能多樣的需求都做到一個產品里去,并讓你自由選擇。

    當用戶連什么算“好”都無法給出準確定義的時候,要不要建立一個更“好”的朋友圈,這恐怕只能靠用戶自己解決了。

    【來源:鈦媒體 作者:航通社】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發表評論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文章導航
    推薦內容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俺也去_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蜜桃_欧美在线播放一区三区不卡_九九久久国产精品九九久久99
  • <track id="0aiby"><code id="0aiby"><dd id="0aiby"></dd></code></track>

    <ins id="0aiby"></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