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0aiby"><code id="0aiby"><dd id="0aiby"></dd></code></track>

    <ins id="0aiby"></ins>

    當前位置: 主頁 > 國內 >

    民營火箭“首飛”價值幾何?還得市場說了算

    時間:2018-09-04來源:互聯網 作者:編輯 點擊:
    想要走的更遠,還需要可以在世界舞臺上角逐的產品。無論國內的商業火箭包裝出如何繁復的概念,最終決定企業價值的,是發射服務需求方而非資本方,最終還是要回歸市場需求和產

    想要走的更遠,還需要可以在世界舞臺上角逐的產品。無論國內的商業火箭包裝出如何繁復的概念,最終決定企業價值的,是發射服務需求方而非資本方,最終還是要回歸市場需求和產品本身的價值。

    文/李論 專欄作者

    Space X的驚人成功與增長,帶給了航天領域無與倫比的震撼與啟發。低軌商業化,空天一體網絡的建設,開啟了新太空經濟時代。

    作為太空經濟中最核心的運載工具,運載火箭仍然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瓶頸問題,也帶來了對運載火箭的剛需,形成巨大的行業機遇。運載火箭,不僅是通往太空的核心基礎設施,更是未來天地一體化網絡的根本保障。

    世界商業航天如火如荼的發展,不甘落后的中國商業火箭企業,自2015年開啟了中國版Space X的角逐后,在今年迎來了“爆發期”。4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亞軌道(探空)火箭“雙曲線一號S”;5月17日,零壹空間發射亞軌道(探空)火箭“重慶兩江之星”;8月20日,藍箭航天“朱雀一號”三級運載火箭總裝完畢,并對外宣布擬于第四季度進行發射;而9月初,星際榮耀、零壹空間又將發射各自的第二枚亞軌道(探空)火箭……

    短短3年多時間,60余家初創企業入局,資本不斷加碼押注,民營火箭高歌猛進。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不論是“首枚民營火箭”,還是“首枚自研火箭”,各家火箭公司都在不約而同的打出“首發”標簽。

    但是這一枚枚“首發”后面對應的卻是“亞軌道”和“驗證型衛星”等專屬詞匯。讓人不禁開始思考,現在民營公司的火箭是否真正代表了國內民營航天的真實水準?民營航天是否已在追趕、比肩國外同類公司并出現“中國版”SpaceX了?在“唯快不破”的互聯網思維影響下,航天產業固有的發展規律是否會就此改寫?

    從左至右,單級亞軌道(探空)火箭“OS-X”、

    單級亞軌道(探空)火箭“SQX-1S”,三級運載火箭“ZQ-1”

    商業火箭

    是否要“重新發明車輪”

    眾所周知,在衛星發射市場中,運行于亞軌道的探空火箭承擔不了商業衛星發射需求,真正能夠帶著衛星入軌的運載火箭才是開啟“商業航天”的關鍵。

    發射一枚可以入軌的運載火箭,毫無疑問早已是各家火箭公司的共識,那么此前發射的兩枚探空火箭,究竟是一個初創公司前期必要的技術積累,還是一種吸引資本、混淆概念的噱頭呢?

    在“入軌”目標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對民營公司來說運載火箭是否需要通過發射探空火箭來進行先期技術印證,一方面也許受團隊經驗和技術能力所限,但換個角度來看,也許本質是在探討是否需要“重新發明車輪”的問題。

    中國是毫無疑問的航天大國,在50年代已經發射了多級探空火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也稱得上金牌火箭。到今天,中國航天的發展已有60余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我國已經建立出一套種類齊全、配套完整的航天工業體系,在運載火箭發射、載人航天、深空探測方面均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

    截至2018年8月,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飛行283次,發射成功率達到95.05%。而自2013開始推出的小型運載火箭“快舟”系列,更是以其快速集成、快速入軌的能力,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的最快紀錄。

    換言之,中國民營商業火箭的起點很高,出生在巨人的肩膀上。民營火箭企業自成立便大量引入體制內的成熟人才,在這樣一個“投資精英+航天人才”的雙保險模式下,如果團隊配置基本齊全,運載火箭是基本的起點。立足于從50年代的技術水平開始從探空火箭開始“探索”,似乎有些舍本逐末。

    運載火箭制造

    基礎問題仍待解決

    探空火箭沒有商業邏輯,持續發射反而會損害那些真正面向市場的資源投入。既然如此,大家為何不直接從運載火箭開始做起?

    歸根結底,運載火箭的研制工程量極大。一枚運載火箭,從設計方案的萌芽到實際發射塵埃落定,是一個無比艱辛且復雜的過程:提案-評審-設計-制造-裝配-測試-交付……這當中需要消耗的時間與人力成本足夠令大部分民營運載火箭創業者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研制運載火箭所需的人才及專業配置要求極高,能夠有完整研制能力的團隊在全世界亦鳳毛麟角。

    通常來說,非載人的運載火箭可分為八大系統:分離系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測量系統、外測系統、推進劑利用系統以及地面發射支持系統。其中每一系統又包含眾多控制參數與設計難點,例如控制系統需要控制火箭按照預定的軌跡進行運動,便需要對火箭的點火發射時間、飛行精度等一系列參數進行精確計算。而對于地面系統來說,則需要考慮如何在避免安全隱患和風險的前提下,對地面系統進行重復利用,如何減少發射場的操作人員以及如何降低發射時間。

    隨著行業的日趨成熟,動力系統逐漸成為了民營運載火箭企業競爭的核心,Space X和Blue Origin在液氧甲烷上的巨大突破,液氧甲烷發動機也成為中國商業火箭企業的標配和賽馬之地。

    中國商業火箭企業的競爭,不僅是入軌運載火箭研制的進度之爭,已經變成誰能率先研制出可以支撐符合市場需要的火箭液體發動機。

    遠離概念炒作

    實現民營火箭真正“入軌”

    國防科工局、航天局在2018中國航天日新聞發布會上表態支持商業航天,以及近期國防科工局領導帶隊考察民營火箭企業等種種跡象均表明:在國家鼓勵商業火箭有序發展、開放發射場資源的背景下,中國距離屬于自己的Space X空前的近,中國民營火箭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正如我國長征11號運載火箭發射總指揮在一次公開論壇中所表述的,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應該是將60多年來積累的技術體系、產品體系、人才體系等傳統航天基礎,通過激勵機制,快速轉化成商業航天產業鏈體系和人才模式,從而進行商業模式、研制流程以及供應體系的再造。

    這也意味著,高起點的中國民營航天,不應該玩弄概念浪費時間,立足市場需求直奔主題才是明智之選。

    運載火箭的研制,繁瑣而神圣,精密而質感,震撼人心的并非只是火箭發射的幾十秒,而是在測試臺和工廠中對產品的千錘百煉。說到底,火箭公司的精髓在頂尖人才和基礎設施總建立起來的能力,就如互聯網造車是否可行的命題一樣,造火箭沒有捷徑。

    目前,美國SpaceX公司的Merlin發動機已經迭代到第五代,猛禽液氧甲烷發動機地面狀態達到了300噸,中國的YF系列已經做到了460噸??梢灶A見,隨著未來一年民營火箭行業空前的發展機遇,能夠成功取得發射許可、發射衛星入軌的企業將率先驗證全鏈條的運行能力,才僅僅是拿到“世界級火箭企業俱樂部”的入場券。

    然而,想要走的更遠,還需要可以在世界舞臺上角逐的產品。無論國內的商業火箭包裝出如何繁復的概念,最終決定企業價值的,是發射服務需求方而非資本方,最終還是要回歸市場需求和產品本身的價值。

    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對觀點贊同或支持;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發表評論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文章導航
    推薦內容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俺也去_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蜜桃_欧美在线播放一区三区不卡_九九久久国产精品九九久久99
  • <track id="0aiby"><code id="0aiby"><dd id="0aiby"></dd></code></track>

    <ins id="0aiby"></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