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0aiby"><code id="0aiby"><dd id="0aiby"></dd></code></track>

    <ins id="0aiby"></ins>

    當前位置: 主頁 > 科技 >

    贊同科技蒲云:關于銀行業低代碼平臺建設的思考和探討

    時間:2021-12-22來源:互聯網 作者:編輯 點擊:
    關于作者 作者在銀行IT領域擁有近20年從業經驗,現任贊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入行即從事工具平臺研發,支撐并推動公司在各線產品平臺形成快速應用開發配套工具體系,構建關鍵

    關于作者

    作者在銀行IT領域擁有近20年從業經驗,現任贊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入行即從事工具平臺研發,支撐并推動公司在各線產品平臺形成快速應用開發配套工具體系,構建關鍵競爭力要素;主持研發渠道系統中間件平臺,順應并支撐業務快速發展創新,在細分領域市場份額排名常年位居榜首;立足技術面向業務,愿與同業共同探索更進一步的價值創造。

      贊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 蒲云

    為何要討論低代碼

    銀行業近些年來的IT系統升級建設,包含了很多基礎設施層面的內容,例如云平臺、中臺、分布式、微服務架構等等。

    在取得效果方面,從大勢上看,是進步的,就不一一贅述了。但在有些方面上,沒有取得很好效果,甚至個別地方還有所退步。比如,建設同樣的服務能力,需要消耗更多的物理資源,變貴了;原本可以在秒級做到的應用開發熱部署,現在改為鏡像方式達到了分鐘級,變慢了;原本運算資源要素集中的高性能的軟件架構,轉變為分離的跨越漫長多節點鏈路的部署架構,變復雜了。而一部分新技術的酷炫之處,其實更多地是解決了新方案自身帶來的痛點。猶如從一座山峰走向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下坡路無法完全避免。

    大家可以感受到,當前的技術改造,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業務的價值輸出仍然有限。

    技術發展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更好更快響應業務需求,以及促進業務發展。因此在底層平臺建設的基礎上開拓視野,人們開始將視線轉移到了應用交付領域,希望通過快速應用開發平臺,尤其是低代碼平臺,為業務提供快捷可見的價值輸出。

    繼“中臺”之后,“低代碼”儼然成了又一個企業數字化領域的一股風潮,勢必帶來領域內一些新的討論實踐和難以避免的爭議。

    銀行業在企業數字化領域處于一個較為特殊的地位,信息化建設的長年積累遠超一般企業的水平,業務復雜度也極具專業性,組織架構與IT系統的互動關系也更加錯綜復雜,因此不太適合簡單將銀行業從當作一般企業看待,低代碼平臺在銀行業的建設,必須基于這個行業的特點,找準定位,用其所長,才有可能真正解決痛點,產生價值。

    低代碼憑什么低

    代碼,伴隨著語言進化,一直是極為高效的信息表達方式,具有精確、縝密、靈活的特點。但是,對于非專業的普通人而言,“代碼”意味著晦澀不明、難以掌握、耗時費力。因此,“低”代碼,帶給大家的直覺暗示則是,一目了然、輕松上手、和事半功倍。

    似乎是這個道理,但又好像忽略了什么。

    我們知道,一個系統的建設開發過程,其核心內容是信息表達,也就是將其復雜度進行無遺漏的覆蓋和填補。

    如果用更少的代碼,意味著什么?要么是這個系統的信息表達減少,要么是通過其他非代碼方式完成了相應的信息表達。

    可見,“低代碼”不是故事的全部,猶如月球的正面一般,給人以全貌的錯覺。低代碼的背后,是減少代碼表達的交換條件。

    用減少信息量來交換,可以通過復用積累物,通過組件和模板框架快速搭建,而潛在的局限性是削足適履,強迫業務適應技術,對業務不夠友好。

    用非代碼表達方式來交換,可以通過圖形化完成高階、宏觀、要點的信息建模,而潛在的局限性是以偏概全,降低專業開發人員的輸出效率,對技術不夠友好。

    所以,思考低代碼,就需要想清楚,我們到底正在準備拿什么進行交換,交換得是否合理,只有在建設的過程中全面看待問題,才可以盡量避免把低代碼平臺做成一個華而不實的低代碼低能力的樣子貨。

    選擇低代碼的兩種衡量視角

    再忠實的低代碼擁躉也不會真的認為低代碼無所不能,因為,任何事物所具備的鮮明特點恰恰是其偏性的體現。

    低代碼概念形成于企業數字化領域,關鍵因素是,眾多IT資源積累薄弱的普通行業企業,缺少充足的專業開發者,自身IT人力極其有限。低代碼的出現,使眾多掌握業務需求的非IT專業人士,有機會參與系統定制,使長尾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滿足。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眾多行業,以大而化之的方式推進低代碼平臺建設,就會更加側重于跨行業的普遍共性,容易形成一個橫向的衡量視角。

    通過這個橫向的跨行業衡量視角,把應用按照生命周期與架構定位劃分為:周期可達10年的基礎設施應用,例如ERP系統;周期1-2年的差異化設施應用,例如CRM系統;周期小于1年的創新型應用,例如小應用、小程序。

    橫向視角衡量選擇低代碼的標準一般是,小、輕、快,即第三類應用。小,工作量本身不大,不需要大量的信息表達;輕,依賴的對接少,不需要處理復雜特殊的技術細節;快,充分發揮低代碼特點,體現優勢。

    但是對于銀行業,情況大為不同。銀行業的IT積累遠超一般行業,為IT建設投入的人力組織分工也更加細致全面。一個應用系統,涉及到眾多部門,不同崗位角色,多種工作內容,早已不是用代碼從頭干到底的建設過程,而且代碼工作也并不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因此,在銀行業的低代碼選擇,需要增加的是縱深的衡量視角。并不是哪個應用系統是否適合選擇低代碼的問題,而是應用系統的哪一部分工作是否適合選擇低代碼。不是著眼于解決缺少代碼能力而難以建設的問題,而是著眼于如何強化業務主導并促進技術快速響應業務的問題,是把低代碼給誰使用以及怎樣使用的問題。

    銀行業的應用建設痛點絕不是一般企業的代碼能力不足,而是需要加強建設過程中眾多部門崗位的業務同技術之間的信息轉換和傳遞,包括讓一部分信息的轉換傳遞高效地穿透開發人工環節,直接形成最終運行系統的組成部分。

    縱深視角衡量選擇低代碼的標準,是要更多解放業務能力,提高來自業務的信息轉換傳遞效率,包括了:高,基于角色差異,側重高階信息定義,例如業務產品定義;概,基于顆粒度差異,側重宏觀信息梳理,例如業務流程梳理;本,基于形式差異,側重本質信息抽象,例如業務模型抽象。

    另外,銀行業也同樣存在一些小、輕、快的應用系統,并不是說來自于一般行業領域的低代碼建設思維就完全不適合。

    低代碼的平臺能力要求

    基于橫向與縱深兩種視角,選擇低代碼進行應用系統建設,需要對系統的復雜度進行分析,一部分的復雜度通過同類項合并精簡得到降低,減少工作量,另外一部分的復雜度需要通過非代碼方式進行信息表達,讓工作變容易。而最終建成完整的低代碼平臺,主要包含四點能力:可拿來、可定義、可落地、可管理。

    可拿來,包含基礎的資產庫,往往凝聚了某一專業領域的長年積累,不需要所有內容從頭建設,提供對應于模板組件庫的能力支撐。

    可定義,利用非代碼的方式,將必要的流程、界面、規則、模型等信息,通過低門檻方式編輯加工,提供對應于工具體系的能力支撐。同時,定義哪些內容,何種方式定義,都體現了對該領域業務模型的理解,以及對于業務模型的組成部分進行普遍性與個性化的切割把握。

    可落地,是指通過匹配的應用系統平臺,提供對應于運行引擎的能力支撐。

    可管理,是指通過全周期的流水線平臺,提供對應于運管云平臺的能力支撐。

    此外,為了進一步延伸低代碼平臺的應用系統能力,通過加強可配置性提高對于微小業務需求變化的適配柔性,通過加強可集成性提高對遺留系統或微服務系統的整合能力。

    由上可見,雖然“低代碼”算是一個新概念,但真正能夠把低代碼有效支撐起來的,仍然是相關應用系統所屬的專業領域原有的積累。而如果脫離了領域沉淀,“低代碼”容易成為空中樓閣。

    低代碼平臺的建設者基因

    低代碼平臺的建設,脫離不了原有專業領域的積累沉淀。相似的,低代碼平臺的建設者,更加不可能脫離其發展成長所在領域的特征,總會攜帶其特色進化的基因,投入低代碼建設,發揮其特有的長處優勢。

    興起于面向廣泛行業的企業數字化領域的低代碼平臺建設者,其最明顯的特點是廣而通。其優勢是對于普遍共性問題的解決更加有經驗,涉獵廣泛,案例數量較多,理論水平高,但對于專業領域缺少深入積累,組件資產方面更加傾向使用者自行建設補充,所提供的低代碼平臺本身的定制完善服務相對有限,跨行業方法模式在專業領域的落地有待磨合和驗證。

    而另一類建設者,長期耕耘于某一專業領域,其中部分建設者不乏在工具平臺的能力稟賦和長期產出,包括與低代碼關系密切的DDD領域驅動設計也具有不少經驗,其最明顯的特點是專而深。其優勢是對于該專業領域的沉淀更加深厚,組件模板等資產積累豐富,精通業務,腳踏實地,但是在理念推行上是跟隨者,產品包裝上未能強化低代碼的概念,形象上不夠高大上,在低代碼大潮中缺少強勢影響力,往往成為低代碼建設的低調踐行者,把事做了卻默默無聞。

    低代碼以外的提效手段

    低代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用技術更快滿足業務需求的提效手段。既然信息的定義表達門檻降低了,我們理應思考,為什么一定要局限在開發環節呢?

    其實,就有這樣的所謂“偽低代碼”平臺,本質就是管理系統,但也打著低代碼的幌子來蹭流量。但站在滿足業務需求的角度看,其價值意義沒有比低代碼遜色。

    開發平臺在進化演變,同樣的,管理平臺也在進化演變,兩者的發展方向其實是相向而行。開發平臺在降低門檻方面變得趨向業務,管理平臺在提高能力方面變得趨向技術。

    沿著參數管理、規則管理、流程管理的路線一步步演進,也伴隨著開發運行系統的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提高,管理平臺將能夠對越來越豐富的信息單元進行在線裝配,也許這就是一種技術與業務結合的終極形態,或者是一種更高階系統建設的原始形態。

    結語

    只要業務向前發展,應用系統的復雜度就會持續增加。簡易總是局部短暫的,復雜才是全面永恒的。讓我們對技術敬畏,更對業務敬畏,對新事物新概念保持開放心態,同時也保持獨立的思考判斷,不被表象迷惑,追求真實的價值創造,在投身發展的行業中,腳踏實地,跬步千里。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發表評論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文章導航
    推薦內容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俺也去_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蜜桃_欧美在线播放一区三区不卡_九九久久国产精品九九久久99
  • <track id="0aiby"><code id="0aiby"><dd id="0aiby"></dd></code></track>

    <ins id="0aiby"></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