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0aiby"><code id="0aiby"><dd id="0aiby"></dd></code></track>

    <ins id="0aiby"></ins>

    當前位置: 主頁 > 生活 >

    紹興“三烏”,一烏尚在碗里,兩烏成了紀念 l 宣爭鷹

    時間:2018-12-05來源:互聯網 作者:編輯 點擊:
    古纖道旁的烏篷船 文/ 宣爭鷹 江南水鄉紹興,我的故鄉。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里,故事太多。蘭亭、大禹陵、東湖、柯巖、沈園、吼山、五泄等處風景優美,周恩來祖居、魯迅故里以及

    古纖道旁的烏篷船

    文/ 宣爭鷹江南水鄉紹興,我的故鄉。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里,故事太多。蘭亭、大禹陵、東湖、柯巖、沈園、吼山、五泄等處風景優美,周恩來祖居、魯迅故里以及蔡元培、秋瑾、馬寅初、王羲之、賀知章等名人故居讓人駐足緬懷,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傳奇故事代代相傳。這里,我要講一講存世長久的烏氈帽、烏篷船、烏干菜,俗稱紹興“三烏”的過去事和現在時。

    第一“烏”,是烏氈帽。小時候,回家鄉,經??吹睫r田里勞作的農夫、沿街擺攤的商販、店堂里的伙計、河里撐船的艄公,走在街路上年逾古稀的長者和十七、八歲的青年男子,人人都戴一頂內外烏黑、圓頂、卷邊,前段呈現畚斗形的帽子,心生好奇。問阿孃才知,這是有名的紹興烏氈帽。烏氈帽在紹興有很長歷史,明張岱《夜航船》中就載有:“秦漢始效羌人制為氈帽?!泵鲿嗽湓小谤Z黃蠶繭燕氈帽”一說。要說烏氈帽能有如今這么大的影響,還要感謝魯迅先生,他在不少作品中多次描述頭戴烏氈帽的農民形象,小至十幾歲的“閏土”,到滿臉布滿皺紋的年長者?!豆枢l》中的閏土是:“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阿Q正傳》中則寫道:“阿Q正沒有現錢,便用一頂烏氈帽做抵押……”經典作品強化了文化記憶,戴烏氈帽更成了紹興人一個鮮明的標志。

    我后來經?;丶亦l,知道了更多有關烏氈帽的歷史沿革和傳說。烏氈帽盛行于清朝,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一個叫潘尚升的人在紹興城區西營開設了潘萬盛氈帽店,年產氈帽2000頂左右,其制作精細,牢固耐磨,厚實硬邦,特別是對下地勞作、在街路上擺攤的商販甚為實用。戴在頭上,冬可避風雪,夏可遮驕陽,濕之即干,不易浸水和沾上污泥,翻邊處還可用來夾煙、放錢。年長的親戚給我講述了烏氈帽的傳說:當年有一個獵人進山狩獵,追捕一只老虎至山洞并把老虎打死,后發現虎穴里有一塊“毛氈”。原來,老虎把平時拖吃豬、羊和其他野獸后剩下的毛壓墊在窩里,久而久之,磨壓成像餅一樣的氈子。那位獵人把“毛氈”帶回家洗凈,加工成盔甲模樣,待干燥后往頭上一戴,頓感暖和舒適,甚是喜愛。消息傳開,眾人紛紛仿制,便有了紹興烏氈帽。

    作者與紹興柯巖風景區內的大烏氈帽合影

    我小時候總以為烏氈帽是家鄉長者戴的,直到有一年,父親帶我回家鄉過年,才改變此印象。那年新年,二十出頭還未成家的表叔,肩挑一擔裝有魚肉和土產的擔子,穿一件烏黑的棉襖,戴一頂嶄新的烏氈帽,前往準岳母家拜年,途經我阿孃家歇腳。他坐下喝茶,將脫下的烏氈帽放在桌上。我好奇地拿來戴在自己頭上,頗感貼切柔軟,暖和無比。那時,才知紹興人老小都喜歡戴烏氈帽。

    如今到紹興旅游,戴樸素大方、富有紹興水鄉特色烏氈帽的紹興人已是鳳毛麟角了。大概是為了不忘烏氈帽的歷史作用,家鄉人在柯巖景區制作了一頂中國最大的烏氈帽供游客觀賞。有興趣的游客也可在景點的小商鋪里買上一頂作為道具,戴在頭上拍照留念。烏氈帽的存在意義,就只顯示為特殊紀念品了。

    第二“烏”,是烏干菜。烏干菜是霉干菜的別稱,是家鄉一種價廉物美的傳統名菜,紹興名特產。烏干菜歷史悠久,早在《越中便覽》中就有記述:“烏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干菜之別。芥菜味鮮,油菜性平,白菜質嫩,用以烹鴨、燒肉別有風味,紹興居民十九自制?!睘醺刹擞凸鉃鹾?,香味醇厚,耐貯藏,三個品種中味道最鮮美者要數芥菜干。早年,在清明節前,當地農民都要將芥菜的菜心曬干,用金銀絲一小束一小束扎起來,裝在小壇中腌漬,待鹵汁回落,成熟后取出,晾曬、蒸熟,菜呈紅黑色后,在太陽下曬,這樣反復蒸曬多次,直至色澤紅亮,香氣撲鼻,最后裝入菜壇中密封。凡外出干活的農民或手工業者,大都在飯籃中放上一點蒸過的烏干萊,一則攜帶方便,二來下飯宜口。

    烏干菜

    烏干菜制作方法的來歷有許多傳說,現流傳下來比較一致的一種,是說從前有一位聰明伶俐的姑娘叫培紅,因家境清貧,從小在一姓張的財主家當丫頭。財主刻薄,給丫頭和長工吃的都是黃菜爛葉。培紅暗地里將菜葉用鹽加以腌制,果然菜味鮮美。這一奧秘有一天被財主發現,拿來一嘗,滋味不同尋常,就要培紅立即給他做一碗送去。培紅就用沒有腌制過的爛菜燒了一大碗送到財主桌上,財主一嘗又苦又咸,破口大罵,拿起那碗爛菜朝培紅頭上砸去,培紅躲避不及,碗正打在太陽穴上,當即流血身亡。長工們聞訊后一擁而上把財主打死了。為了紀念培紅,這種腌菜就被稱作培紅菜。

    我小時候回家鄉,最愛吃的是阿孃燒的霉干菜扣肉。阿孃在藍邊扣碗里以一層五花肉夾一層霉干菜,隔層放至碗口,配以紹酒、糖等佐料,放在大灶蒸籠里蒸熟,成后菜色烏黑,稍帶甜味,肉色紅亮,肥而不膩,我時常被那香飄滿屋的霉干菜扣肉的香味誘得垂涎三尺,趴在灶臺上,趁阿孃轉身之際,兩手指迅速夾上一塊肉,放進嘴里。阿孃則經常當作沒看見,讓我解饞。如今“霉干菜扣肉”已被撰入《中國菜譜》。據說“霉干菜燜肉”還得到了國際友人的贊許,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來杭州,在樓外樓的宴會上,吃了“霉干菜扣肉”后,連聲稱OK。

    當年家家戶戶儲存霉干菜的時代一去不返,要嘗霉干菜特有的味道,而今只有去南貨店。所幸霉干菜扣肉這道特色菜在紹興各大飯店里還保存著,讓人們存有一份夠得著的念想。

    最后一“烏”,是烏篷船。小時候回家鄉,如在錢清下火車,得走上十里彎曲的石板路才能到阿孃家,大多情況下是坐上家鄉那船身狹小、船篷低矮、船板輔以草席、涂滿黑色油漆竹篾篷的烏篷船,經水路回家。我愛坐在艄公對面一側的船板上,看穿雙襟布褂、戴帽檐已磨損的烏氈帽的艄公,坐在船尾,一手挾著腋下的舟楫控制方向,雙腳踏在槳柄未端,以腿的伸縮蹬踏木漿,一深一淺劃水,在緩緩流動的西小江里推進。這是在城市看不到的一道特有的景觀。一路上,隨著船身在水面上劃過,泛出圈圈柔漾的水紋,觀賞著兩岸傍水的青山,枕河而筑民舍的炊煙裊裊,數十里唐代筑留下來的古纖道,有一種舟行畫里、身在鏡中的感覺,心中一直蕩漾著家鄉美的自豪。

    鑒湖上的烏篷船

    烏篷船因篷漆成黑色而得名。800多年前,陸游說烏篷船是“輕舟八尺,低篷三扇”。魯迅在《社戲》中曾寫到烏篷船,“最惹眼的是屹立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線,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這時船走得很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近臺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人家的船篷”。

    烏篷船是家鄉獨特的交通運輸和捕魚捉蟹的工具,也是一條家鄉流動的生命線。早年,烏篷船是商品交易載體,家鄉人用船把本地的農副產品運出去,將生活日用品運進來,放在街路的商鋪里進行交易。一艘烏篷船是有些人家全家生計的重要工具,清晨,他們劃著烏篷船在江河里捕魚撈蝦,在街路集市上出售,換回食品和日用品;有的則劃著烏篷船到車站碼頭載客,賺了錢回來,喝上一壺紹興黃酒。據說當年魯迅、竺可楨、秋瑾等名宿都是坐著搖搖曳曳的烏篷船跨出舊日,走進喧囂時代的。

    如今,坐高鐵只需一個多小時就能到上海,紹興的陸路出行早已一日千里,依賴烏篷船出行已成歷史,江河里也早已不見了烏篷船的身影。然而在鑒湖、東湖、柯巖等旅游景區里,坐一坐被稱作中國“貢多拉”的烏篷船,品味一下越鄉風情,也會觸摸到些許紹越的神韻。

    這是“朝花時文”第1769期。請直接點右下角“寫評論”發表對這篇文章的高見。投稿郵箱wbb037@jfdaily.com。 投稿類型:散文隨筆,尤喜有思想有觀點有干貨不無病呻吟;當下熱點文化現象、熱門影視劇評論、熱門舞臺演出評論、熱門長篇小說評論,尤喜針對熱點、切中時弊、抓住創作傾向趨勢者;請特別注意:不接受詩歌投稿。也許你可以在這里見到有你自己出現的一期,特優者也有可能被選入全新上線的上海觀察“朝花時文”欄目或解放日報“朝花”版。來稿請務必注明地址郵編身份證號。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發表評論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文章導航
    推薦內容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俺也去_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蜜桃_欧美在线播放一区三区不卡_九九久久国产精品九九久久99
  • <track id="0aiby"><code id="0aiby"><dd id="0aiby"></dd></code></track>

    <ins id="0aiby"></ins>